午夜宅男永久在线观看_亚洲香蕉中文日韩v日本_在线观看欧美性爱_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

  • 
    

  • 二維碼

   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

    Top
    網(wǎng)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
    時政要聞 縣區(qū) 直播 網(wǎng)視 網(wǎng)談 網(wǎng)評
   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(jīng)濟 美食
   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
    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
     焦作晚報 “焦作+”客戶端
    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(wǎng)絡辟謠平臺 
     網(wǎng)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(lián)網(wǎng)舉報中心
      您現(xiàn)在的位置: 焦作網(wǎng) > 2022年專題 > 強國復興有我 > 正文

    2022年專題

    古賢村:良田繪出新“豐景”
    更新時間:2025/5/14 9:42:42    來源:本站原創(chuàng)

      初夏時節(jié),溫縣祥云鎮(zhèn)古賢村,良田阡陌縱橫,滿目翠綠。

      小麥生長進入“百米沖刺”,為了灌好漿、防干熱風,73歲的村民張保平這幾天都在地里忙著澆“灌漿水”。

      今年干旱少雨,為了給小麥“解渴”,張保平從小麥拔節(jié)就開始一遍接一遍澆地!皷|邊剛澆完,西邊又旱,至少澆了五六遍!北M管感慨今年種地不容易,但他仍覺得“比起以前,種地更輕松了”。

      張保平是種地多年的“老把式”,從耕種自家的5畝田到流轉400多畝地,再到和其他村民成立種植專業(yè)合作社,他見證了古賢村小田變大田、糧田變良田的過程。

      “原先俺家5畝地分成8塊,有遠有近、有好有壞、七零八碎,機械用不上,非要人工不中。后來農業(yè)機械化普及,但有的地塊太小,用機械還是不方便。”談起過去土地零散、機械化運用程度低、忙得不可開交的場景,張保平深有感觸。

      轉機出現(xiàn)在6年前。隨著農民自發(fā)流轉托管土地和溫縣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,張保平將自家耕地流轉出去后,通過包地也成了種糧大戶。高標準的硬件良田支撐,讓他種地更有底氣,400多畝地打理得井井有條。

      究竟有啥不一樣?

      過去下點雨就泥濘的田間土路,變成寬闊平整的水泥路,大型農機進地再也不愁;地里的機井越來越多,全村1800多畝耕地,基本實現(xiàn)50畝地一眼井,灌溉澆地更便利;流轉后的土地不再打畦,集中連片、平平整整,便于機械化耕作,實現(xiàn)規(guī);⒓s化種植。

      “現(xiàn)在地里沒了田埂,增加不少種植面積,還好管理,從種到收全部機械化,省了不少人工!睆埍F礁袊@,“過去打藥全憑人上,用噴霧器或者人在地里拽著管打,費勁得很,一天打幾十畝,得干十來天。

      現(xiàn)在殺菌、治蟲、‘一噴三防’全用無人機,兩天就能打完。”

      2021年,良機再現(xiàn),全國知名育種專家試驗基地的落戶,推動古賢村高標準農田提檔升級。

      全國知名育種專家試驗基地是溫縣依托制種大縣項目建設的,面積1000畝,與神農種業(yè)實驗室、中種集團、河南省農科院、河南農業(yè)大學等科研院所合作,吸引許為鋼、雷振生、吳政卿、盧為國、殷貴鴻等知名育種專家團隊前來開展科研育種試驗。

      伴隨項目落地,古賢村高標準農田信息化、智能化水平進一步提升,“農業(yè)新質生產力”處處涌現(xiàn)。田間地頭,6套水肥一體化設備及配套設施覆蓋全村千余畝良田,傳感器像哨兵佇立,智慧水肥一體機精準調配水肥比例,噴灌、滴灌系統(tǒng)組成智慧灌溉網(wǎng),實現(xiàn)節(jié)水、節(jié)肥、增產綠色轉型和智能化種植。

      如今在古賢村,專家在試驗田育良種,村民在種子田繁良種!叭怯唵畏N植,給種子企業(yè)繁育小麥種子!睆埍F降恼Z氣里透著自豪。

      張保平被安排負責管理試驗基地的專家試驗田。跟著育種專家團隊種地,同黃土地打交道大半輩子的他,過去侍弄莊稼全憑經(jīng)驗,現(xiàn)在田間管理使的是“繡花功夫”。他學會了種地精細管理,更嘗到了應用新技術的甜頭。專家試驗田鋪滴灌,他也跟著用。去年,100多畝鋪滴灌的玉米每畝增產10%。今年,100多畝鋪滴灌的小麥長勢喜人。

      “頭穗密、穗粒大,看著產量就不錯!”張保平嘆服,“誰鋪滴灌帶,誰的麥子美!今年尤其顯示出滴灌的好處,需要澆哪塊地,打開閥門就行,省勁得很,風大風小都不受影響,水肥利用率高,澆地效果好!

      受益的不止張保平。依托良好農業(yè)資源優(yōu)勢,高標準農田已成為古賢村增收致富的“聚寶盆”。

      “整村土地流轉,村集體經(jīng)濟每年增收10萬余元。實施智能灌溉水肥一體化項目,帶動全村耕地實現(xiàn)水肥一體化覆蓋。建設全國知名育種專家試驗基地,每年慕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,帶動村容村貌煥然一新!惫刨t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黨志偉算了一筆賬。

      眼下,隨著古賢村納入溫縣傾力打造的“十里麥廊”,千畝沃野良田將再次激發(fā)新動能,成為鄉(xiāng)村振興的“希望田”。

    記者 王愛紅

    文章編輯:李燦 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沒有了
  • 焦作網(wǎng)免責聲明:

    本網(wǎng)所有稿件,未經(jīng)許可不得轉載。
   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(wǎng)觀點,如有異議請聯(lián)系我們即可處理。
    刊發(fā)、轉載的稿件,作者可聯(lián)系本網(wǎng)申領稿酬。


    古賢村:良田繪出新“豐景”
    2025/5/14 9:42:42    來源:本站原創(chuàng)

      初夏時節(jié),溫縣祥云鎮(zhèn)古賢村,良田阡陌縱橫,滿目翠綠。

      小麥生長進入“百米沖刺”,為了灌好漿、防干熱風,73歲的村民張保平這幾天都在地里忙著澆“灌漿水”。

      今年干旱少雨,為了給小麥“解渴”,張保平從小麥拔節(jié)就開始一遍接一遍澆地。“東邊剛澆完,西邊又旱,至少澆了五六遍!北M管感慨今年種地不容易,但他仍覺得“比起以前,種地更輕松了”。

      張保平是種地多年的“老把式”,從耕種自家的5畝田到流轉400多畝地,再到和其他村民成立種植專業(yè)合作社,他見證了古賢村小田變大田、糧田變良田的過程。

      “原先俺家5畝地分成8塊,有遠有近、有好有壞、七零八碎,機械用不上,非要人工不中。后來農業(yè)機械化普及,但有的地塊太小,用機械還是不方便!闭勂疬^去土地零散、機械化運用程度低、忙得不可開交的場景,張保平深有感觸。

      轉機出現(xiàn)在6年前。隨著農民自發(fā)流轉托管土地和溫縣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,張保平將自家耕地流轉出去后,通過包地也成了種糧大戶。高標準的硬件良田支撐,讓他種地更有底氣,400多畝地打理得井井有條。

      究竟有啥不一樣?

      過去下點雨就泥濘的田間土路,變成寬闊平整的水泥路,大型農機進地再也不愁;地里的機井越來越多,全村1800多畝耕地,基本實現(xiàn)50畝地一眼井,灌溉澆地更便利;流轉后的土地不再打畦,集中連片、平平整整,便于機械化耕作,實現(xiàn)規(guī);⒓s化種植。

      “現(xiàn)在地里沒了田埂,增加不少種植面積,還好管理,從種到收全部機械化,省了不少人工!睆埍F礁袊@,“過去打藥全憑人上,用噴霧器或者人在地里拽著管打,費勁得很,一天打幾十畝,得干十來天。

      現(xiàn)在殺菌、治蟲、‘一噴三防’全用無人機,兩天就能打完!

      2021年,良機再現(xiàn),全國知名育種專家試驗基地的落戶,推動古賢村高標準農田提檔升級。

      全國知名育種專家試驗基地是溫縣依托制種大縣項目建設的,面積1000畝,與神農種業(yè)實驗室、中種集團、河南省農科院、河南農業(yè)大學等科研院所合作,吸引許為鋼、雷振生、吳政卿、盧為國、殷貴鴻等知名育種專家團隊前來開展科研育種試驗。

      伴隨項目落地,古賢村高標準農田信息化、智能化水平進一步提升,“農業(yè)新質生產力”處處涌現(xiàn)。田間地頭,6套水肥一體化設備及配套設施覆蓋全村千余畝良田,傳感器像哨兵佇立,智慧水肥一體機精準調配水肥比例,噴灌、滴灌系統(tǒng)組成智慧灌溉網(wǎng),實現(xiàn)節(jié)水、節(jié)肥、增產綠色轉型和智能化種植。

      如今在古賢村,專家在試驗田育良種,村民在種子田繁良種。“全是訂單種植,給種子企業(yè)繁育小麥種子。”張保平的語氣里透著自豪。

      張保平被安排負責管理試驗基地的專家試驗田。跟著育種專家團隊種地,同黃土地打交道大半輩子的他,過去侍弄莊稼全憑經(jīng)驗,現(xiàn)在田間管理使的是“繡花功夫”。他學會了種地精細管理,更嘗到了應用新技術的甜頭。專家試驗田鋪滴灌,他也跟著用。去年,100多畝鋪滴灌的玉米每畝增產10%。今年,100多畝鋪滴灌的小麥長勢喜人。

      “頭穗密、穗粒大,看著產量就不錯!”張保平嘆服,“誰鋪滴灌帶,誰的麥子美!今年尤其顯示出滴灌的好處,需要澆哪塊地,打開閥門就行,省勁得很,風大風小都不受影響,水肥利用率高,澆地效果好!

      受益的不止張保平。依托良好農業(yè)資源優(yōu)勢,高標準農田已成為古賢村增收致富的“聚寶盆”。

      “整村土地流轉,村集體經(jīng)濟每年增收10萬余元。實施智能灌溉水肥一體化項目,帶動全村耕地實現(xiàn)水肥一體化覆蓋。建設全國知名育種專家試驗基地,每年慕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,帶動村容村貌煥然一新!惫刨t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黨志偉算了一筆賬。

      眼下,隨著古賢村納入溫縣傾力打造的“十里麥廊”,千畝沃野良田將再次激發(fā)新動能,成為鄉(xiāng)村振興的“希望田”。

    記者 王愛紅

    文章編輯:李燦 
     

    版權聲明 | 焦作日報社簡介 | 焦作網(wǎng)簡介 | 網(wǎng)上訂報 | 聯(lián)系我們
    版權所有: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(jīng)授權,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。
    《焦作日報》遺失聲明熱線:(0391)8797096 郵編:454002
    本網(wǎng)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(0391)8797000 舉報郵箱:jzrbcn@163.com
    河南省“網(wǎng)絡敲詐和有償刪帖”專項整治工作熱線:0371-65598032 舉報網(wǎng)站:www.henanjubao.com
    公安部網(wǎng)絡違法犯罪舉報網(wǎng) 河南省互聯(lián)網(wǎng)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-1
    焦公網(wǎng)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(wǎng)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:41120180013
    信息網(wǎng)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號:11642120  地址: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(yè)·國貿大廈 


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

    版權所有: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(jīng)授權,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。
    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:41120180013 電話:(0391)8797000